2018年4月4日晚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協同創新中心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城市人類學學社舉辦了本學期第一次講讀會。
講讀會由博士生徐藝心主持,來自越南與哈薩克斯坦的的碩士留學生阮氏水、阿克波塔分別以《越南服飾和飲食文化》及《哈薩克斯坦的傳統文化》為題做講讀報告,碩士生朱海琳與向毅茹進行評議。與會師生展開了一場從哈薩克丘陵到中南半島的文化漫游,并就講讀內容展開了討論。
兩位留學生從求學中國的緣起,講到海外漢語教育對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從兩人的姓名含義入手,師生進行了兩國姓名文化的比較分析。而兩位留學生對四川飲食的選擇與喜惡則印證了“所食即所是”(you are what you eat)的命題。同為多民族國家,兩國的民族認定與民族政策亦得到關注,韋忠仕、柳廣文、向毅茹等紛紛結合生活工作經歷與學理思考,發表對哈薩克人與哈薩克族及越族(ngườiViệt)與京族人的跨境源流關系與文化習俗的見解。徐新建教授指出,在比較不同國家的民族政策時,需注意各個國家及文化語境對于“民族”的不同定義與劃分。
徐新建教授總結說:各國學生間的交流有助于抵達對彼此文化的深切理解,希望留學生們順利完成學業,為今后的國際交往做出貢獻。(孟榕撰稿)
|